立即下载
好评中国丨传统文化“接地气”,传承发展“有底气”
2025-11-10 12:13:51 字号:

好评中国丨传统文化“接地气”,传承发展“有底气”

图片2.png

临湘市“送戏下乡”惠民演出活动现场。(供图/临湘市文联)

□岳平

“在家门口就能看到这么专业的花鼓戏,真是过瘾!”村民王大妈高兴地表示,自己从小爱看花鼓戏,这样的演出既丰富了生活,也让大家感受到传统文化魅力。11月7日,在湖南省临湘市羊楼司镇新屋村村部,来自临湘市传统嗡琴戏剧团的花鼓戏资深演员与新秀同台献艺,演员们唱腔纯正、表演传神,赢得观众阵阵喝彩,村民们纷纷举起手机记录精彩瞬间。

这一幕,正是临湘市“送戏下乡”惠民演出活动的生动写照。临湘花鼓戏,俗称嗡琴戏,因主奏乐器“嗡琴”得名。它起源于清乾隆年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何这门古老艺术在两百余年后的今天,依然在湘北大地上生机勃勃?答案就在于它没有被封存在博物馆的展柜,也没有被束之高阁,而是通过文化下乡与非遗传承相结合,重新回到孕育它的乡土,走近广大村民,实现了“从民间来,到民间去”。

传统文化的根基在民间,生命力源于群众。当舞台从城市剧院搬到乡村广场,当专业唱腔在熟悉的乡音中激起共鸣,艺术便不再是遥不可及的“阳春白雪”,而成为村民精神生活中的“家常便饭”。演出车队载着道具穿行于山乡之间,村民们早早搬来板凳占座,随剧情推进而共情动容。演员们也深受鼓舞:“花鼓戏这么受欢迎,再累也值!”这种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的呈现方式,让文化传承不再是单向“输送”,而成为一场双向奔赴。在互动中,传统文化的基因被激活,获得源源不断的滋养。

传承不等于墨守成规,当传统文化深入基层,就必须回应当代生活的“考题”。临湘市的实践提供了有益范本:羊楼司镇将花鼓戏元素融入“文明乡风”“扫黄打非”等主题宣传;江南镇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以花鼓戏渔鼓调唱出家乡巨变;当地有关部门还将十样锦、地花鼓等节目制作成短视频,在抖音、快手等平台推广,让古老艺术成为“新晋网红”。这些探索证明,只有“接地气”,传承才“有底气”,要让传统艺术与现代生活碰撞,找到新的表达与生存空间。

传承的关键在于人,尤其在于年轻一代。临湘市不仅把演出送到基层,更是把非遗的种子播撒进校园。当地文旅广电与教体等部门联动,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文化志愿者走进学校,开设临湘花鼓戏、天狮舞等非遗项目免费培训班,吸引学生亲身体验。当孩子们为天狮舞的矫健欢呼,当青年人为花鼓戏的韵味驻足,文化的血脉便在新一代身上延续,传承也因此有了最坚实的保障。

传统文化不是橱窗中的陈列品,而是流动在民族血液里的精神密码。唯有让文化回归它诞生与服务的沃土,在乡村街巷的掌声里、在年轻人好奇的目光中、在创新表达的探索下,传统文化这棵大树,才能根深叶茂、生生不息。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

作者:岳平

编辑:余苏霓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