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市民反映,家中厨房的白色搪瓷罐虽已密封,但罐内储存的党参仍出现小虫,川芎也沾染了虫粪。这一现象引发不少人疑问:为何密封贮藏的中药材仍会变质?对此,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师陈春茗提醒,中药材贮藏需遵循科学方法,若方式不当,不仅会导致药效流失,还可能产生健康隐患。
中药饮片作为中医临床治疗的核心药材,其品质与贮藏条件密切相关。据了解,多数市民习惯使用搪瓷罐、玻璃罐等容器密封存药,却忽视了中药材成分复杂的特性。中药材中含有的蛋白质、淀粉、糖类等营养物质,以及水、挥发油、苷类等化学成分,在特定条件下易发生变化,而温湿度、空气流通、光照、容器选择、储存时间及病虫害等,都是影响药材质量的关键因素。
从温湿度来看,当环境相对湿度超过70%时,枸杞、龙眼肉、党参等含糖、黏液质较多的药材,易吸湿返潮、黏连成团并滋生霉菌;若湿度过低,柏子仁、杏仁等含油脂、糖分的药材则会失水干枯脆裂。南方梅雨季、北方夏季多雨期,成为温湿失衡导致药材变质的高发时段。在空气流通方面,良好通风可驱散湿气与异味,但气流过强过频会加速药材中挥发油流失;同时,空气中的霉菌孢子、灰尘,以及与茶叶等有气味物品混放,都会对药材造成污染。此外,红花、丹参等色泽鲜艳的药材长期暴露在强光下,不仅颜色黯淡,活血化瘀药效也可能降低;菊花、金银花、川芎等含挥发油的药材,强光还会加速挥发油散失,导致香气变淡。
针对不同类别中药材的特性,陈春茗药师给出了“专属贮藏方案”,帮助市民最大程度保持药材药效与稳定性。
对于花类、叶类药材,如玫瑰花、菊花、金银花等带香味、颜色鲜艳的花类药材,需避免长时间暴露,建议装入密封罐或套两层食品级塑料袋封紧,置于避光干燥处,以防潮、防褪色、防长虫发霉;紫苏叶等质地薄脆的叶类药材,储存时避免压重物,先彻底晾干后捆成小捆,装入塑料袋或纸箱,放置在通风凉快处即可。
根茎、根类药材中,党参、地黄、玉竹等高糖分药材,以及山药、大黄、贝母等含淀粉多的药材,需先彻底干燥,再装入密封容器或双层食品级塑料袋,置于冰箱冷冻层或冷库低温贮藏,可有效防止腐烂、长虫,延长保存时间。
种子、果实类药材,像杏仁、莲子、薏苡仁等含脂肪、淀粉较多、易长虫的品种,适宜低温密封贮藏;也可经炒制或沸水烫杀菌处理后再密封,提升防虫效果。同时,还可采用传统防虫技巧,如在容器中放置装有生大蒜的纱布包,或采用石灰贮藏法,即在容器底部铺五分之一的石灰,中间隔板放置药材,封紧后每次取用后需立刻盖严,避免潮气进入。
全草、茎木类药材,经加工炮制后的全草类药材宜贮于纸箱内,放置通风干燥处;含挥发油成分较多的全草类药材,应置于坛、缸、罐等容器内密封存放。而沉香、白术等含多量树脂的木材类药材,因气味浓厚持久,须放在阴凉干燥处密闭保存,避免日晒、见光和受潮,否则易损失香味,降低有效物质含量。
动物、矿物类药材中,动物类药材多采用石灰干燥法和石灰埋藏法,也可采用对抗贮存法,例如蛤蚧与花椒、吴茱萸同贮,蕲蛇或白花蛇与花椒、大蒜同贮,土鳖虫与大蒜同贮,鹿茸和细辛、花椒同贮等;硼砂、芒硝等矿物类药材,应放置于坛、缸、罐内密封保存,并置于阴凉处,防止风化。
对于鹿茸、人参、蛤蟆油等贵重药材,需在0℃~10℃的低温环境下密封保存,以防止霉菌生长,保障药材品质。
“凡药贮藏,宜常提防”,《本草蒙筌》中的记载点明了中药材贮藏的重要性。陈春茗药师强调,中药材贮藏的核心可归纳为“干燥、低温、避光、密封”八字原则,市民需根据药材特性选择合适的贮藏方式,做好日常养护,才能让这些天然药用瑰宝在临床应用中充分发挥应有作用,切实守护自身药效与健康。
来源:湖湘中医
编辑:余苏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