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星”屋场 59丨洪水单屋场:春风又绿洪水单
2025-05-20 12:06:38 字号:

编者按:

2022年,娄星区全面推进“三基三创”基层治理能力提升行动,将全区144个行政村细分为1042个屋场,成立屋场党小组、屋场理事会、屋场合作社,探索“三屋同治”乡村治理模式,成功入选全国第五批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农业农村局、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星’屋场”系列报道,解析基层治理的密码和底色,激励全区上下实干实效,奋力推动娄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今天,我们来关注蛇形山镇秋湖村洪水单屋场的创新路径和方法。


                                

微风轻拂,蛇形山镇秋湖村洪水单屋场新建的小游园里生机盎然,谢育文正细心修剪枝叶。村民王竹清笑容满面走来问道:“理事长,下午要开屋场会是吗?”谢育文扬了扬手中的剪刀,“没错,搞卫生评比,记得来参加!”

“我会的。”王竹清高兴地回答。

王竹清是洪水单屋场出了名的勤快人,这一次的卫生评比,她就是表彰对象之一。

图片1_副本_副本.png

(屋场会现场。)

当天下午,村民聚到小游园,围坐成圈,听秋湖村党支部书记胡少敏通报卫生评比结果,对“最美清洁户”进行表彰。

在过去,屋场所在地是煤炭采矿区,长期的采挖引发地表下沉,地面干旱,粉尘弥漫。

“以前我们这里有很多煤矿,运煤车碾压,路上全是大坑,加上我们这里有三个组,各有各的想法。”王竹清回想起当时的状况感慨万分。

当初提出屋场建设方案时,反对声一片,村民对此充满疑虑和担心。

面对阻力,村支两委和屋场理事会并没有退缩。作为屋场理事长的谢育文,看着满目疮痍的家园,内心五味杂陈。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种现状。

在屋场会上他掰着手指给大家“算账”:“复耕的土地能种菜,清理的沟渠能灌溉,屋场建好了对大家都好……”泛黄的记录本上,密密麻麻记载着那些日夜的奔波与坚持,大家一次次上门劝说,耐心倾听村民的诉求,用汗水浇灌着屋场希望的种子。

村民思想统一后,屋场建设的热情高涨,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修复土地、清理沟渠、打造小菜园……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屋场的建设顺利推进,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众人划桨开大船,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屋场越来越美,但是建好的屋场如何管,设施谁来维护,卫生谁来打扫,成了屋场建设后半场无法回避的问题。答案还得从屋场会里找。

在讨论公共区域卫生分工时,有村民率先提出意见:“我长期负责同一片区域,打扫起来难免倦怠,能不能轮换一下?”没想到话音刚落,立刻有人主动回应:“行,这块交给我,保证收拾得干干净净。”更有热心村民拍着胸脯表态:“要是大家实在抽不开身,我多分担些也无妨。”一来一往间,心底的埋怨化作相互体谅,尖锐的问题在发言讨论中悄然化解,共治共管的意识在实践中渐渐成型。

屋场会成为凝聚人心的纽带,洪水单屋场的村民也明白了,人心聚拢的地方,荒土也能种出春天。

图片2_副本.png

(曾经的矿区变成了充满生机的家园。)

如今,村民拿起扫帚打扫房前屋后成了一种自觉。77岁的村民胡连秀笑容里透着自豪:“现在住着舒服,我们更有责任搞好卫生!”这份责任感如同希望的种子,在每家每户生根发芽。

谈起下一步的建设,胡少敏站在规划图前说:“环境好了,游客多了,我们要趁热打铁建研学基地、打造网红打卡点,吸引更多市民来观光旅游。”

曾经的矿区变成了充满生机的家园。胡连秀或许不懂什么是“基层治理”,但她知道——推窗见绿的日子,就是最好的答案。洪水单屋场,还在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

来源:娄星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李思思 付一舟 李宏伟 张政 廖丰仪

编辑:郑磊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