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上午,政协娄星区十届五次会议开幕。与会委员怀揣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积极践行委员职责,围绕娄星区经济社会发展蓝图,纷纷建言献策。下面,让我们一同倾听他们的意见与建议。
区文旅广体局局长、民建娄星支部主委、家庭教育委员工作室召集人——李卡源
做好“三个推进” 推动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
近年来,娄星区高度重视、高位推动营商环境优化,铁腕整治营商环境顽瘴痼疾,切实提升市场主体满意度,成效显著,但仍然还存在着涉企执法不够规范、司法行为不够高效、法律服务不够精准等问题。
建议:推进行政执法从快从优。强力推广“赋码入企、一码护商”机制,坚决摒除随意检查、多重检查、重复处罚等执法乱象。全面推行柔性执法,建立健全行政司法人员容错纠错机制。推进司法服务从高从速。加快推进司法工作现代化,充分依托智慧司法平台,提升司法办案及执行效率,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有效推动解决民营企业发展难题。推进法律服务从精从深。为企业提供精准的有温度有深度的“订单式”普法新产品,建立“娄星区公益法律服务人才库”,引导民营企业人员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区农民素质教育办主任、农工党娄星支部主委——彭海英
高质量发展屋场经济 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娄星区积极探索出“三屋同治”乡村治理和“三化三变”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创新样本。依托治理优势,全区集体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显著增强,尤其是“屋场经济”从无到有、由弱变强,成为共同富裕的强力引擎。
建议:将屋场经济纳入“十五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依托区域文化(如红色资源、非遗)和产业基础,布局“一屋场一特色”差异化路径。借力娄底市旅发大会,做好农文旅深度融合文章。结合和美屋场建设,开发立体生态循环种养殖模式,形成“生产—生态—生活”“三生”融合新业态。盘活闲置农房资源,将其改造为康养驿站+托管服务中心,探索“屋场养老+”经济发展模式。做好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实现传统农耕文化与“互联网+”的完美融合。加速乡村发展人才的引育,激发乡村振兴的强大内生动力,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区重点建设项目事务中心主任——龚伟敏
全面提升文化品质 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近年来,娄星区坚持抓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市更新等领域项目建设,着力强功能、补短板、惠民生,城市环境面貌持续改善。但如何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让城市更宜居,让生活更美好,仍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的目标。
建议:强化城市文化建设,让人文气息成为城市品质提升的灵魂。推动老街“微改造”,保留原生态风貌,实现“留人、留形、留乡愁”的美好愿景,让老街在时尚中重生。启动城市“微更新”,将主次干道、背街小巷的废弃角落、楼间空地改造成“口袋花园”与图书角,增添城市绿意与文化氛围。同时,做好氛围“微提升”,深入挖掘娄星区文化符号,凸显钢铁产业特色,设计统一且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标识系统,让城市特色更加鲜明,焕发独特魅力。
娄底市栗松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达
优化入乡环境 实现青年与乡村双向奔赴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返乡创业人员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近年来,娄星区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年轻人回归乡村创业的政策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然而,在此过程,青年返乡创业也面临着业态同质化、抗风险较弱、措施不具体等问题。
建议:加大政策扶持。提供低息或贴息贷款,实施税收优惠,合理规划土地,降低创业门槛,激发乡村创业活力。强化创业培训。按需求开展实用技能培训,邀请创业成功者分享经验,组织实地考察,提升创业能力与成功率。搭建服务平台。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助力农村青年交流想法、对接项目、拓展市场,提供政策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营造创业氛围。宣传创业典型,借媒体报道、分享会等,弘扬创业精神,吸引更多青年返乡创业。
来源:娄星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付一舟
编辑:郑磊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