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兵龄只算了四年?这个心结总算解开了!”杉山镇退役老兵彭玉良握着手中的补助金,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2023年,他发现自己的兵龄被错误认定导致少领优抚金近万元。区、镇、村三级服务站迅速联动,核实档案、疏导情绪,宣讲政策,以最快的速度更正系统数据,按标准足额发放,同时,根据其家庭状况予以帮扶解困,老彭当场签下息访承诺书。这样的转变在娄星区已成常态——2024年,娄星区退役军人赴省进京信访实现“零登记”,退役军人信访总量较2020年骤降42.64%。曾经奔波的信访路,如今终点就在温暖的家门口。
数据见证:信访洪峰退去,信任回归
层级降:2020年赴国家信访局登记18件,2024年仅13件且均为信件;赴省信访量减少56.4%,到市信访量锐减61.29%。
总量减:全区信访总量从2020年的68件降至2024年的39件,降幅42.64%。省委巡视组接访量从2023年的17件降至2025年的3件,降幅达82.35%。
结构优:曾经的“老大难”——“退役安置类”信访从19件降至6件,“其他类”从26件压缩至仅3件,矛盾类型显著优化。
“这不仅是数字变化,更是信任回归的‘晴雨表’。”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李治表示。支撑这一巨变的,是扎实全面开展开门接访、上门约访、分门办访、守门止访、回门巡访的“五门治访”工作机制的成果。
责任网:考核压实“终点站”担当
娄星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以责任制为基石、底数清为前提、信息通为纽带、攻坚帮扶为核心、源头稳控为保障,构建闭环治理体系。
“实行信访考核后,推诿塞责行不通了!”双江乡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谭辉深有体会。通过《信访考核办法》《风险防控方案》等制度,区、乡、村三级干部被纳入责任网格,78件积案得以化解,月度考评成为驱动实效的“硬杠杆”。
底数清+信息通:精准预警,风险前置化解
借优待证申领契机,全区建立起覆盖1900名退役军人的“全息档案”,精准锁定10个涉军群体、120名重点人员、326个诉求。退役军人杨家祥的“安置入编”诉求正是通过台账摸查被提前发现。这位2007年复员的老兵档案显示其符合政策条件,经多次专题会议,最终将杨家祥妥善安置到大科街道办事处工作。同时,搭建市区镇村四级信息网,动态掌握重点人员动向,全年成功化解风险30余起。
攻坚帮扶+源头稳控:疏堵结合,根除“谋利”土壤
工作重心从“堵访”转向“疏心”与“治源”。石井镇的曾爱国老兵不幸罹患肺癌,治病花费11万余元,沉重的负担让他陷入困境。区退役军人事务局通过常态化走访了解到情况后,迅速启动困难援助机制,为其送上7000元救助金,缓解了燃眉之急。万宝镇的刘福秋身患结肠癌,在医疗报销7万元后仍面临巨大压力,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及时伸出援手,给予4000元困难援助,传递组织关怀。“月联络季走访”机制已真情帮扶85名困难战友。针对网络串联苗头,创新“线上+线下”双轨化解。全年解散风险群组32个,打散非法聚集18次,教转23人次,坚决铲除“以访谋利”土壤,实现326个诉求中295个化解到位、群众满意率100%。近四年来,累计帮扶解困300余人,发放金额近百万元。
从2020年68件信访洪峰,到基本实现“区内终结”,娄星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以“五门治访”为钥,用责任网兜底、用明白账导航、用信息路预警、用帮扶策暖心、用防控关守牢,成功将矛盾化解为信任,把信访“终点站”打造成尊崇与温暖的“新起点”。
来源:娄星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刘艳琼
编辑:郑磊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