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黄泥塘街道恩口村的田间地头,干部们挽起裤脚与农民共谋产业发展的场景,成为作风转变的生动注脚。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在基层深入推进,一场从“文山会海”到“田间地头”的作风变革正在乡村振兴一线蓬勃展开。作为扎根基层的选调生,我们既是作风建设的践行者,更是党群关系的连心桥,当以“严、真、律”三字箴言答好新时代作风考卷。
“严”字铸魂:守住为民初心
行走在基层的阡陌纵横间,每一个关乎民生冷暖的细微抉择,都是检验干部初心的“试金石”。低保评议时的一支烟,征地丈量时的一寸差,危房改造审批时的“人情签”——这些看似平常的“微权力”行使环节,实则暗藏公心堤坝溃塌的蚁穴。严的精神,如同贯通基层治理血脉的“生命线”,唯有在每一个毛孔中都渗透铁的纪律,方能守住“为官避事平生耻,视民如伤天下同”的政治本色。在基层工作中,群众最反感“摆架子”“搞形式”,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教会我们“严”字当头。严是悬顶的戒尺,更是撑腰的脊梁。当每一次审批、每一笔支出、每一个决策都在纪律的天平上衡平如水,群众眼中的微光才能凝聚成信任的星河。基层党员干部唯有以严为“定盘星”,在“慎初、慎微、慎独”中涵养政治定力,才能以干干净净的肩膀扛起沉甸甸的民心。
“真”字固本:锤炼为民实功
作风建设最忌“纸上谈兵”,察真需有“穿透表象”的硬核本领。某地在低保核查中的经历令人警醒:当村民老张颤抖着掏出药费单据质问“低保名单里咋总没我”时,才惊觉某村干部因“怕麻烦”沿用往年数据,导致3户因病返贫家庭被遗漏。这暴露出形式主义的本质——脱离群众的“思想惰性”。
“坐在办公室都是问题,走进基层全是办法。”真的作风,是清晨露水打湿的裤脚,是民情笔记里洇开的汗渍,更是坐在田埂上等炊烟升起时的会心一笑。当干部们不再满足于会议室里的汇报掌声,而是追逐田垄间的丰收喜悦;当政策兑现不再依靠“留痕主义”的报表,而是经得起倒查的闭环台账——那一页页摁满红手印的联名感谢信,那村头老树下重新响起的爽朗笑声,就是我们写给初心最鲜活的注脚。
“律”字淬火:锻造清廉本色
淬炼过硬作风需制度与自觉并重,开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主题学习教育后,党政机关也拧紧了带头过紧日子的制度螺栓,办公食堂推行“光盘行动”后相关开支降了10%,村民红白事也从“摆阔气”大摆宴席,转向“省下钱谋发展”。这印证了作风建设的扩散效应——党员干部的严以律己,能够带动整个乡土社会的清风徐来。小廉吏的刻度在毫厘之间,大民心的秤星在点滴之上。当土地流转合同里的每个数字都经得起倒查,当惠农补贴发放的每笔记录都可扫码溯源,当村务公开栏的每张发票都附有经手人影像——这便是“律”字在乡土中国最扎实的落笔。青年选调生当以“青丝要带冰雪操”的自律精神,在公章管理的指纹锁里刻下敬畏,在入户走访的泥脚印中丈量初心,让党纪国法的熔炉烈焰,淬炼出新时代基层干部“黄金在沙人民拣,公心如水天地知”的赤金品格。
新征程上,选调生当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火炬,将“严”的标准化作政策落实的基准线,把“真”的作风变为破解难题的金钥匙,让“律”的自觉成为拒腐防变的护身符。唯有如此,方能在阡陌纵横的乡土大地上,让清正廉洁的作风之花开遍振兴之路,以“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赤子情怀,书写无愧于党和人民的青春答卷。
来源:娄星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胡争
编辑:郑磊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