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4年1月起,娄底市娄星区融媒体中心聚焦娄星区乡村治理能力建设、乡村文化建设等推出“文化中国行—‘星’屋场”系列报道,全媒体解析基层治理的密码和底色,激励全区上下实干实效,奋力推动娄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自从屋场建好后,环境好多了,房前屋后也围上了竹篱笆,美观又安全,闲暇时也有娱乐的好去处,生活丰富多彩!”77岁的村民谢怡生为和美乡村建设点赞。
在石井镇松江村甘冲湾屋场,碧绿的菜畦周围扎着竹篱笆,乡村道路蜿蜒平坦、通村入户,展示新农村新生活新风貌的创意彩绘文化墙引人驻足。傍晚时分,村民集聚一起休闲聊天健身,一派宁静祥和的景象跃然眼前。
说到屋场建设,屋场党小组组长聂葵花介绍,统一思想是关键。甘冲湾屋场充分发挥党员示范引领,引导群众积极响应。
(改造完成后的小广场一角。)
党员谢伟雄深知家乡建设的重要性,自愿捐出自家50平方米土地,以实际行动支持屋场建设。屋场理事会会长谢吉昌不畏炎炎烈日,参与建设施工。在党员的示范引领下,村民也纷纷行动起来,谢芝棉、谢爱平等人主动贡献出自家土地共计70平方米。经过四个月的紧张施工,昔日的荒地蜕变成了一个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小广场。
在建设过程中,还完成400米石墙的修建,马路加宽1.5米,改造两处黑臭水体,修建一座凉亭,并砌起1.5米高、1.9公里长的水沟石墙,有效提升村庄的防洪排涝能力。
随着人居环境的显著改善,屋场拥有了令人羡慕的“面子”。然而,仅有外在的美丽还远远不够,更需注重内在的“底子”。
屋场里,村民创业、关心屋场发展的热情空前高涨。依托村里土地资源,新志胜农业有限公司应运而生,党员谢新丰以每亩580元的价格流转60亩土地,其中30亩用于养蛙,另外30亩则用于种植粮食作物。这种“养蛙+种粮”的复合经营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增强了公司的抗风险能力。
(新志胜农业有限公司养蛙基地。)
“现在很多人都外出打工了,一些土地没有利用好,我包下来,大家都受益。”谢新丰告诉记者。新志胜农业有限公司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始终不忘回馈社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公司提供15个就业岗位,让更多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年逾六旬的胡石林,以前只能依靠打零工维持生计,生活并不稳定。而现在,他在农业公司做事,负责日常除草、插秧、收稻谷以及蛙池的维护工作,日薪最高可达200元,平均每月收入稳定在3000元左右,对于他而言无疑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幸福生活不仅仅是物资上的富有,还必须是精神上的富足。屋场开展的一系列文体活动不仅满足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极大促进了邻里关系,乡风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屋场新建的小广场逐渐热闹起来。随着轻快的音乐响起,村民谢晓春身着专门购置的服装,带领大家跳起了欢快的广场舞。她笑着告诉记者:“现在大家每天跳跳舞,拌嘴、扯皮的事越来越少了。”
(广场舞队参加比赛现场。)
屋场建成后,一支18人的广场舞队伍也应运而生,谢晓春作为队伍的核心成员,每晚都会带领队友们在小广场上快乐起舞。她们的舞姿吸引了周边众多群众加入,形成了良好的健身娱乐氛围。在不久前举办的娄星区首届“乡风文明杯”广场舞大赛中,她们表演的节目荣获优秀奖。此外,新组建的篮球队也在娄星区首届乡风文明杯“村BA”男子篮球赛中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
除了广场舞和篮球运动,甘冲湾屋场还举办了端午划龙舟、乡村电影放映、关爱困难老人、志愿宣讲等活动,这些不仅让村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乡风文明水平,展现出新时代农村的新气象、新风貌。
屋场内,一砖一瓦都凝聚着大家的智慧与汗水,每一片绿意都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甘冲湾屋场的村民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传承好乡村的优秀传统文化,共同绘就了一幅绚烂多彩的和美乡村新画卷。
来源:娄星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李思思
编辑:肖慧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