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无数次艰苦卓绝的战斗中,20世纪50年代初爆发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之战。在那条举世闻名的“三八线”上,中国人民志愿军用鲜血书写了壮美的英雄史诗,他们以身筑墙,从未后退过半步,脚下是冰冷的雪山冻土,心中是滚烫的爱国热血,用生命捍卫了新中国的无上荣誉。为记录下这些珍贵的历史瞬间,娄星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娄星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致敬‘八一’”系列报道,讲述这些铁骨铮铮的耄耋老兵浴血奋战的亲身经历,也让我们跟随着他们的记忆,听一听他们的故事。
93岁的刘汉洲是抗美援朝的老战士,在战争年代,他冲锋陷阵、英勇顽强,出生入死、勇立战功,为兴建家园和国家发展披肝沥胆、一心为公,只为心中那个崇高的信仰:“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
1950年,刘汉洲怀着一腔热血,毅然报名,成为了四十四军独立团的一名志愿军战士。
1951年年底,入朝鲜,刘汉洲所在的连按照团营布防意图,担任铁山半岛前沿阵地的防御构工,这里是敌人重点进攻登陆的主要地段。
连长指派刘汉洲,将连部所有的勤杂人员组织起来,参加连指挥所的构工。刘汉洲挡钎、打锤、铲石土、拖拉土石方、装炮、放炮,即便手磨破了,脚冻裂了、腰腿也酸麻了,脚手上经常鲜血直流,也仍处处带头干,事事都到场。
为期五个月的防御构工工程完成,刘汉洲所在连牺牲2人,伤5人,被评为构工、防御、抓捕先进单位。刘汉洲在这次任务中表现突出,立小功一次。195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3年7月,他们开到“三八”线,参加进行金城反击战。回忆起那段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刘汉洲老人眼里闪烁着亮光,依然精神抖擞、充满激情。
在当时12天的阵地防御战中,刘汉洲所在的加强连加上重机枪、75炮、82迫击炮排共198个人,打退敌人20多次进攻,共歼敌250余人、最后全连只剩下37人。这是一场让刘汉洲终生最难忘的战斗,刘汉洲说,战争太惨烈,他眼噙泪花。
作为当时4班班长的刘汉洲,他回忆:“班上刚开始有12个人,打了3天牺牲了6个,后面增员了6名战士,最后只剩下3个人,每天晚上都是哭着去埋尸体,挖个坑,拿些树叶和茅草,盖着就埋了”。
夜攻日守,在严寒、饥饿、疲劳和武器装备低劣的极端不利条件下,刘汉洲和战士们为了民族,为了祖国,从不讲条件,没有任何奢求,在那艰难困苦的战场上,啃压缩饼干,一把炒面,一把雪、冲锋不止,勇往直前,不退却,不动摇,随时随地准备与敌同归于尽。
他是抗美援朝的见证人,满脸的皱纹里珍藏着战斗的岁月,勋章里凝结着珍贵的荣誉。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曾经九死一生的老兵刘汉洲已是皓首苍颜、两鬓斑白,他用执着坚守彰显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刘汉洲的伯父1939年牺牲于抗日战场,刘汉洲的女儿、外孙女婿都有着当兵的经历,一家四代人从军,保家卫国,传承红色基因。
刘汉洲说,“当年条件非常艰苦,为了突破美国的封锁线,战士们冒着强林弹雨,打过了‘三八’线。当兵就是为了后代人好,希望大家铭记历史,一代一代地把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下去,把祖国建设好”。
来源:娄星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付一舟 李宏伟
编辑:郑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