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致敬“八一”④ | 傅真勇:“上了战场就没考虑要活着回去”
2024-08-06 08:54:40 字号:

编者按

在无数次艰苦卓绝的战斗中,20世纪50年代初爆发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之战。在那条举世闻名的“三八线”上,中国人民志愿军用鲜血书写了壮美的英雄史诗,他们以身筑墙,从未后退过半步,脚下是冰冷的雪山冻土,心中是滚烫的爱国热血,用生命捍卫了新中国的无上荣誉。为记录下这些珍贵的历史瞬间,娄星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娄星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致敬‘八一’”系列报道,讲述这些铁骨铮铮的耄耋老兵浴血奋战的亲身经历,也让我们跟随着他们的记忆,听一听他们的故事。


1950年,19岁的傅真勇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入朝作战。74年后,93岁的傅真勇早已两鬓斑白。记忆难抵岁月消磨,许多过往,或许早已淡忘,但有些事,始终刻骨铭心。

图片1.png

1931年10月,傅真勇出生在娄星区万宝镇垭古村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年仅19岁的傅真勇毅然报名参军,被编入解放军工程兵十八团,成为一名机枪手。

在他数十年的军旅生涯里,他上过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为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的发射努力拼搏,曾参与西南三线建设、天津机场扩建、唐山抢险救灾……荣立1次二等功、3次三等功以及各类勋章。

战场上,飞机呼啸、战火纷飞,机枪手傅真勇与战友3人一组进行机枪射击,2名战友装子弹、压子弹,他则瞄准射击。刚上战场的他,只知道三点打一线就可以击发,但上了战场还是害怕,肩膀顶着机枪,手指扣着扳机都发抖……“看着身边的战友被敌人的子弹射中受伤、夺去生命,我也不再害怕流血牺牲,反而激起了要报仇雪恨的怒火。”傅真勇说。

1951年7月,傅真勇在永柔抢修机场时,遭受美机轰炸。几百枚炸弹瞬间就炸开了花,一枚炸弹就落在离他不到2米的地方,只听“轰”的一声巨响,炸出的泥土把傅真勇埋了大半个身子,2个小时后他才慢慢恢复意识。“死就死了吧,我上了战场就没考虑要活着回去。”从泥土里爬出来的傅真勇对战友说。

在朝鲜3年,他先后参加了老虎山战斗、云山战斗、金城反击战等战役,数十次出生入死,荣立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被评为“全团青年突击标兵”。

图片2.png

1954年4月,傅真勇所在的部队回国,开赴大西北甘肃酒泉戈壁滩执行建设任务。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一天三“变脸”,风镜不能离身,随时有风沙袭击,交通闭塞,环境恶劣,傅真勇跟随部队一待就是8年,参与电厂、修理厂、机场、试验场等多项工程建设。

1962年,傅真勇随部队转战青海。该地海拔3500多米,最低气温达零下40摄氏度,高寒缺氧,连米饭也煮不熟。傅真勇和战士们都呼吸困难。为充饥,他们还利用施工之余挖野菜、找田鼠等。在这里,他们建设了穿越沼泽地的60公里石沙土结构双车道,建好了发射场。

20世纪60年代,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党和国家的战略重点转向“备战、备荒、为人民”和“提高警惕准备打仗”。

1965年,傅真勇从大西北转战大西南,参与建设国营816厂。傅真勇也从师秘书科科长调任101团任副政治委员。816工程当时属“天字第一号”国防工程,保密工作非常严格。“不该看的不看、不该问的不问、不该说的别说。”这是傅真勇分管保密工作时时常挂在嘴边的话。他认真组织开展保密工作,从严政审每一名战士,工程建设期间没有出现失泄密。

816工程从1966年6月陆续开工,到1975年7月全部竣工,总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总长达20多公里,开挖石方140.6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22.5万立方米。如果将这些石碴筑成一米见方的石墙,长度达1500公里。

服役期间,傅真勇还执行天津机场扩建、唐山抢险救灾等任务……

1978年11月,傅真勇转业到涟邵矿务局。1992年退休。

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曾经九死一生的老兵傅真勇已是皓首苍颜、两鬓斑白,他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祖国与人民,正如他给子孙后代的寄语一样:最美是坎坷路上的脚印,记录了无怨无悔的人生。

来源:娄星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付一舟

编辑:郑磊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