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无数次艰苦卓绝的战斗中,20世纪50年代初爆发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之战。在那条举世闻名的“三八线”上,中国人民志愿军用鲜血书写了壮美的英雄史诗,他们以身筑墙,从未后退过半步,脚下是冰冷的雪山冻土,心中是滚烫的爱国热血,用生命捍卫了新中国的无上荣誉。为记录下这些珍贵的历史瞬间,娄星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娄星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致敬‘八一’”系列报道,讲述这些铁骨铮铮的耄耋老兵浴血奋战的亲身经历,也让我们跟随着他们的记忆,听一听他们的故事。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每当邓韶华听到这首《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时,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抗美援朝岁月。那时的他还不到18岁,饱含着对党和祖国无限忠诚与热爱,投笔从戎,保家卫国。
91岁的邓韶华,曾两次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邓韶华被领导从土改干部里选中担任邵阳军分区教导大队文化教员,年仅17岁的他满怀保家卫国的壮志开启了军旅生涯。
1951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邓韶华随所在的四十七军一四零师四一八团运输连跨过鸭绿江,奔向战火纷纷的朝鲜战场。
在朝鲜中部的顺川郡,邓韶华所在部队临时执行抢建飞机场的任务。由于没有制空权,战士们只能在晚上搞劳动,用推车、用人工挑。修了1个多月以后,美军派出12架重型轰炸机,就把修好的飞机场全部炸毁。敌机任意野蛮轰炸和破坏,更加激发了18岁邓韶华和战士们对侵略者的仇恨。
1951年7月,为打败敌人的秋季攻势,在“三八”线的临津江前线上浦坊战斗中,一四零师与美军王牌军骑一师展开激烈的阵地争夺战。这一战牺牲了很多英雄战士,回忆起这场战争邓韶华始终忘不了当时惨痛的场景。
1952年10月,回国参加部队扫盲骨干培训后的邓韶华二次入朝,上前线参加马良山阻击战,坚守阵地5个月与敌对峙作战,在战火硝烟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我们在坑道里面鼻子擤鼻涕,痰都是黑色的,等了一个多月才恢复正常。”这是邓韶华对当时战况的描述。
在战场上与死亡擦肩而过是常有的事,一次邓韶华与战友三人抬一个受重伤的伤员时,敌军大炮突然来袭,几十发炮弹同时攻击,三个战友牺牲了两个,伤员也牺牲了。
“1953年7月27日,签署《朝鲜停战协定》。我们所属的连队留在朝鲜,直到1956年才返回祖国。”邓韶华说。
1980年,邓韶华转业至娄星区政府办。在岗位上,他兢兢业业、扎实勤奋,成为同事眼中的“岗位先锋”。经历过枪林弹雨,邓韶华深知和平来之不易,对如今的幸福生活心怀感恩。
硝烟散去,岁月静好。谈及战争年代的过往经历,邓韶华忍不住泪光闪烁,有自豪,也有对战友深深的怀念。已过耄耋之年的邓韶华始终保持着军人本色,生活朴素,为人正直。不管是战时还是转业后,都时刻以一名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教育子女。
看到祖国如今的繁荣富强,他总是无比自豪与激动:“有幸见证新中国成立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为自己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而自豪。党和人民政府对我很关心,我心怀谢意,永远不会忘记那些革命先烈,也会将革命精神传递给我的子女后代”。
来源:娄星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戴思敏 付一舟
编辑:郑磊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