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致敬“八一”① | 袁公寿:“一心想到部队去锻炼,去学习”
2024-08-01 15:54:08 字号:

编者按

在无数次艰苦卓绝的战斗中,20世纪50年代初爆发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之战。在那条举世闻名的“三八线”上,中国人民志愿军用鲜血书写了壮美的英雄史诗,他们以身筑墙,从未后退过半步,脚下是冰冷的雪山冻土,心中是滚烫的爱国热血,用生命捍卫了新中国的无上荣誉。为记录下这些珍贵的历史瞬间,娄星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娄星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致敬‘八一’”系列报道,讲述这些铁骨铮铮的耄耋老兵浴血奋战的亲身经历,也让我们跟随着他们的记忆,听一听他们的故事。


今年91岁的退休老干部袁公寿谈到他70年前在朝鲜战场浴血奋战的情景,依然声音洪亮,吐词清晰。

图片

1950年1月,17岁的袁公寿正在高沙市蓼湄中学就读高一,适逢抗美援朝志愿军炮兵第一师来校征兵,他带着满腔热血,毅然投笔从戎,斗志昂扬地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北大荒生产训练。袁公寿回忆,当时就是一心想到部队去锻炼,去学习。

在袁公寿二十六年的军旅生活里,他上过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打过仗、当过文化教员,期间荣立一次三等功,荣获上等军官称号、五好干部光荣称号等荣誉。

1950年10月23日,袁公寿所在的志愿军炮兵第一师二十六团从安东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部队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用干粮充饥、用雪水止渴,挖雪坑垫雨布作床。白天睡雪坑,晚上行军。飞机在头顶轰炸,炸弹在耳边掠过,无可避免的危险,无比重要的职责,这是每一个战士每一天一睁眼就面对的。枪林弹雨、炮火连天是每天都在发生的事情。

他参加了大小战役战斗6次,其中有三次与死神擦身而过。“有一次敌人的炸弹就炸在离我们十来米的一棵大树下面,当时眼前一片漆黑,一块弹片落在离我头不到一尺远的地方。”战场上九死一生的场景历历在目,炸弹碎片划过头顶的经历依然令人惊心动魄,他深深感受到生命的珍贵和脆弱,下定决心好好保护身边人,好好守卫国家。

“我们炮一师主要是配合三十八军,炮兵牺牲比较少,步兵牺牲比较多。一仗下来,步兵一个连队只剩下10多个人。”令袁公寿念念不忘的是以身许国的战友。幸存的战士们都可以走在聚光灯下,英勇牺牲的战友更应该被铭记。

随后,袁公寿随部队参加了一、二、三次战役和“三八”线防御战。

除英勇作战外,袁公寿还积极投身部队文化建设。1953年,在营部担任秘书的他主动请缨下连队担任文化教员。他深知许多战士因家境贫寒、条件有限而未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便决定用自己所学的文化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往知识殿堂的大门。从拼音开始教起,一字一句、一笔一划地教会战士们写字、读书、写信。在他的努力下,许多原本不识字的战士逐渐学会了文化知识,他们的精神世界也因此变得更加丰富。

1957年,袁公寿随部队回国。

1976年5月,袁公寿退伍,结束了26年的军旅生涯。期间,1951年荣立三等功一次;1954年6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1年1月荣获上等军官称号;1961年2月荣获五好干部光荣称号。退伍后安置在涟源钢铁厂工作,曾担任多个部门的行政管理职务,副厅级退休。当年那份面对强敌的铁血豪情,在岁月的沉淀中,历久弥新。

回顾袁公寿的一生,他始终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无论是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还是在和平时期默默奉献,他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忠诚、勇敢、担当”的军人本色。他的故事激励着后来者不断前行,在各自的领域里发光发热,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娄星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付一舟 李真

编辑:郑磊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