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益民工程”,发展现代农业的“保障工程”。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眼下,正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施工的“黄金时期”,娄星区全力推进1.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加快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夯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在杉山镇桐梓村和花溪村,娄星区利用区位优势和集聚效应,按照国家级标准,打造智慧农业产业园。施工现场,数台大型推土机、挖掘机来回穿梭,进行土地平整作业,施工队员忙着拌砂浆、修路渠、筑田埂。“整个工程进度目前达到80%,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土地平整和机耕道等,这段时间天气晴朗,便于施工,大家都在加班加点。”娄星区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与农业综合开发管理股股长喻彦波介绍。
据了解,智慧农业产业园以区城乡投作为投资主体,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水系连通和灌区、“四好”公路等项目,计划一期工程建设面积256.72亩,总投资约1998.93万元。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以来,施工方根据村里的自然地理条件,进行土地平整、机耕道和渠道建设。下阶段,将开展各种蔬菜大棚、道路硬化及附属设施建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渠、机耕道等建设非常标准、规范化,建成以后开展机械化运作,将很大程度提高蔬菜产量,给村民生产生活带来很大的提高。”娄星区杉山镇桐梓村支部书记陈建军说。
在蛇形山镇姚桥村,1000多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正如火如荼。一年前,这片“良田”被流转,却是一方瘠土,高低不平,被投入大量资金,却连年亏损。在施工现场,谈起这一片曾荒废的水田,喻彦波指出:“这里水田灌溉条件很差,灌排渠道常年阻塞,水排不出去,导致两边水田常年水积,无法耕作,加上田边的机耕道也没有搞好,人力成本很高,大部分水田都荒废了。”
今年,姚桥村被列入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省级示范片建设,建设包括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机耕道等一系列工程,总投资2014万元。曾经的“地块块”“矮埂埂”“弯弯渠”即将被改造成整体连片的良田,一条宽3.5米,长522米并集生态、景观、环保功能于一体的灌排两用的水渠蜿蜒向前。“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之后,我们预计可以每1亩节约400块钱以上的成本,效益也会更好。”种粮大户肖源准备今年“大展拳脚”,借此项目融农产品加工,林下养殖、民宿休闲等产业于一体,朝着田园综合体迈进。
目前,娄星区正全力推进1.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涉及杉山、蛇形山等2个乡镇10个行政村,预计在2月5日之前完成主体工程建设,预计全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10万公斤,新增种植业总产值160多万元。“我们将按照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百日奋战’的安排,按‘早快严好’的要求,挂图作战抓进度,不折不扣抓质量,如履薄冰保安全,做到田成块、沟相连、路相通、机宜耕,实现与现代农业生产与经营适应的高标准,实现国家藏粮于地的战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娄星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彭少仪表示。
来源:娄星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曾振华 张政
编辑:郑磊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