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山村位于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双江乡中部,距娄底城区18公里,辖区面积3.19平方公里,总人口715人(共238户),紧邻省级洪家山森林公园。境内主要以林地和基本农田为主,长韶娄高速公路双江连接线穿村而过,高登河纵贯全村。近年来,该村在娄底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战略部署下,以争创“全国美丽乡村”为契机,以全市新农村建设为结合点,大力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在全市农村率先推进垃圾分类减量无害化处理,通过两年多的探索和推进,洪山村面貌焕然一新,垃圾分类处理初显成效。
一、转变观念,破解三难得民心。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洪山村无集体经济,村民以种田为生,虽有绿水青山,并无金山银山,村民垃圾乱扔乱放的陋习仍然存在,这给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但村支两委并未被困难吓倒,而是迎难而上,勇克“三难”。
一是不等不靠克服“开头难”。万事开头难,洪山村作为娄底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全国美丽乡村创建点,垃圾分类从何抓?怎样抓?成为摆在村两委面前的第一道难题。但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为转变“等、靠、要”的传统观念,洪山村组织村干部、群众代表到长沙市大垅围村、涟源市渡头塘等地学习参观,将好经验、好做法带回来。同时,邀请苏州市委农办副调研员卢水生、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教授王国安等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并开堂授课,最终确定以“保护为先、规划先行、完善设施、垃圾分类、干群共治”为总基调的洪山村垃圾分类处理模式,并推选群众积极性高、整治愿望强烈的南马、石背等两个组率先实施整治,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二是多方筹资克服“资金难”。卫生整治,惠民利民,但钱从哪里来?为解决这一难题,村支“两委”采取了“村集体资金挤一点、上级部门补一点、村民自愿捐一点”的多元投入办法,大力拓宽资金筹措渠道,打破资金瓶颈。在区发改局、区城乡办、区环保局等部门的支持和全村群众的帮助下,仅2014年在垃圾分类处理上的投入就达到32万元。在资金使用上,积极整合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确保将有限的资金都用在刀刃上,实现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三是卫生承包克服“管理难”。在全市率先探索实行卫生承包,将全村公共卫生承包给专人管理,签订承包合同,实现管干分离,有效提高了环卫保洁质量。每年补贴承包者工资24000元,每季度一结。实行按月考核,奖罚制度,具体考核分数以区乡考核排名为准:当该月在乡考核中位列第1名,2-3名,4-6名的分别奖励500元、400元、300元;该月在市区考核中受到通报表扬的,另奖200元;全年每月考核全市在前3名之内,年底一次性奖励3000元。当该月在乡考核中位列第11-15名,16-19名的分别罚款300元、500元,该月在市区考核中受到通报批评的,另处罚200元。同时,全村分为4个片区,每个片区安排1名保洁员,负责各级辖区公共区域的清扫保洁和垃圾分类处理,保洁员的聘用、工资、安全等一切事宜由卫生承包人确定。
二、夯实基础,分类处理有保障。
“利在一己勿谋,利在天下则谋;利在一时勿谋,利在万世则谋”。完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为把大事做好、实事做实,洪山村下大力气夯实了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基础:
一是保护为先,干群共治。在全村倡导“你丢我捡,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为主题的志愿者活动,加强广大村民环境保护理念,自觉爱护环境,积极进行垃圾分类,破除不文明的陋习,共同创建绿色家园。同时,为了唤起游客的环保意识,在洪家山森林公园入口张贴温馨提示牌,呼吁游客不乱扔垃圾、不走野道上山,共同保护洪家大山。
二是加大投入,完善设施。为保障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全村共投入50余万元,建立可回收垃圾站1座、集中沤肥池1个、污水处理站1个;购买垃圾桶378个,为全村每户配备垃圾桶2个,一个可回收垃圾桶和一个不可回收垃圾桶;同时,购买小垃圾桶170个,专门用于装废气电池、灯泡、油漆桶、过期药品、化妆品等有害垃圾;按人数配置垃圾收集板车25台,扫帚、手套、口罩、簸箕等若干。
三、综合利用,变废为宝惠民生。
但丁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宝藏”。垃圾问题历来是农村的老大难问题,特别是未经分类的垃圾,更是臭气熏天,一旦清理不及时便堆积如山。为此,村支两委召开党员、组长、村民代表大会进行商议,决定按照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白色垃圾、建筑垃圾等进行分类处理,并实行废旧物资和危险废弃物回收奖励制度。对本村农户自行分类归集的可利用的废纸、废容器塑料等垃圾资源(废金属除外),村里在按市场价格回收的基础上,再进行等额奖励:对废电池、废灯泡、废农药瓶等危险废弃物,采取村统一回收封存的方式进行处理,其中废电池2个换1个新的,废灯泡1个回收1元,废农药瓶按大的0.5元/个、小的0.3元/个予以回收,农药袋按0.2元/个(包括除草剂瓶)进行回收,每月的10日和30日兑现奖励。洪山村生活垃圾收集达到日产日清作业要求,从村转运站到生活垃圾处理场,运输全程使用密闭式车辆,有效避免了二次污染。分类回收的危险废弃物则由村统一送到专门的处理点进行无害化处理。
四、众擎易举,干群齐力聚能量
“众人拾柴火焰高”。进行垃圾减量无害化处理是政府的责任,更需要全体村民“同呼吸、共奋斗”。没有全民意识的提高,缺位村民的广泛参与,这项工作难以全面推进。为此,洪山村悉心谋划,多措并举,使垃圾分类成为村民的自觉。一是模范先行树立典范。洪山籍领导干部、企业家多次回村参与环境卫生整治和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出钱出力,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村支两委不定期带头清扫卫生死角和“钉子户”家中的卫生,到农户家中指导他们进行垃圾分类,在潜移默化中转变了群众的观念,强化了村民的环保意识。二是广泛宣传奋发赶超。为更好地宣传环境卫生整治和垃圾分类处理的重要性,村两委在在占地3000平方米的村级文化广场设置两块1.2米*2.4米的卫生宣传栏。其中一块宣传栏专门按月对全村153户农户的卫生评比和垃圾分类的情况进行公布,形成了你追我赶、人人争先的良好氛围。三是重点人群辐射带动。每个周末组织全村的留守儿童一部分自愿参加的其他孩子到村级活动中心学习,在学习中宣传卫生知识,教育孩子们讲卫生、讲文明,并指导他们进行垃圾分类,积极开展“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大行动,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积极开展“美丽乡村”行动,发动农村妇女争当巾帼志愿者,积极配合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四是温馨提示严把关口。在洪家山森林公园入口、马路沿线等旅游处所设置“垃圾不乱扔、举止显文明”等宣传标语,放置垃圾分类垃圾箱,告之游客“把垃圾带走,把美德留下”。
五、监管并举,长效机制显成效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开展环境卫生整治,绝非一日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脚踏实地、扎实推进,常抓不懈、久久为功。为此,洪山村整章建制,加大奖惩力度,确保环境卫生整治常态化。出台了文明卫生户评比方案,按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制定文明卫生户标准,并将相关内容在村级文化广场予以公布和下发到各农户家中,同时聘请村上德高望重的人士和退休老教师担任检查员,每月不定期(不少于4次)对各户家中卫生进行检查,村支两委不定期抽查(每月不少于1次),评选出文明卫生户、清洁户等若干。对月评比中获得“文明卫生户”称号的农户奖50元,在月评比中获得“清洁户”称号的农户奖20元,进行了垃圾分类处理的另奖10元;对连续6个月获得“文明卫生户”称号的农户另奖100元,对全年均获得“文明卫生户”称号的农户颁发证书,嘉奖400元。对全年均获得“清洁户”称号的农户奖100元。对在上级考核中出现问题的农户取消全年所有奖励,被评为不清洁户的农户取消本季度所有奖励。月奖励在下月初兑现,加奖、“清洁户”奖和嘉奖在年终总结会上兑现。
来源:
编辑:娄星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