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娄星区“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线上诵读 ⑩:抗美援朝机要员——杨来鸣
2021-06-29 10:00:00 字号:

娄星区“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线上诵读 ⑩:抗美援朝机要员——杨来鸣

为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激发全区奋斗“十四五”、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娄星区演讲艺术家协会、区融媒体中心、区人民医院、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共同开展《“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线上诵读活动。通过诵读红色经典,讲述红色故事,回顾中国共产党100周年的艰苦历程,颂扬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和经济领域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以此激发和引导全区党员干部传承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在全区营造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浓厚氛围,以优异成绩献礼建党一百周年。

图片


抗美援朝机要员——杨来鸣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杨来鸣在抗美援朝6年里,这些战火中的经历,已经成为他人生中难以磨灭的记忆,让如今已经87岁的他回想起来,清晰如昨。

杨来鸣,1934年2月出生,现涟钢退休干部,朝阳社区居民。17岁参加革命。1951年3月和许多知识分子一样热血沸腾,响应中央指示报名参军。在湖南学习4个月后,8月入伍分配张家口军委工程学校进行机要专业培训。朝鲜战争打响后,随着战事的推进,部队对机要人员的需求迅速增加。机要专业培训还未全部完成,1952年10月就要正式入朝支援。入朝时作为一名机要译电员,负责志愿军装甲兵指挥所对志愿军司令部的密码通信在抗美援朝战场,从中央军委和志愿军总部的战略战役决策,到各部队的作战指挥、政治工作、后勤保障等工作,都要靠无线电密码通信来传达。机要员是没有自由的,一言一行都是被束缚的。密电码的绝对安全高于一切。

杨来鸣记忆最深刻的是首次登上朝鲜岛屿的过程。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首次登上朝鲜岛屿十分艰辛,装备差只能军运当地渔船,一船只能挤20人。这是他第一次见大海,从未坐过船。海面开始起风浪,乌云密布,花浪越来越大,浪头上方还有飞沫。舵手说:“暴风雨就要来了,请大家稳住,不能翻船!”。此刻,杨来鸣觉得胸口很闷,头也好像不是自己的,船舶剧烈摇摆起来了,一股股热的液体从咽喉口喷出来,在船上颠簸持续六小时,感觉五脏六腑都要吐出来了。比起身体的难受,他更担心绑在身上的机密文件会不会打湿,怕万一自己淹死了文件可不能落入敌人手中,这可怎么办?他用皮带把文件袋紧紧绑在腰腹上,再双手死死抱着。并慎重的对首长说:“我不太会游泳,如果我死了,请一定要有一个可靠信任的同志保管好文件!机密绝对不能被敌人知道!”这是杨来鸣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感受到死亡,真正认识到了战争的残酷。他知道机密问题重于生命,终生职责!

以苦为乐,以苦为荣,是当时志愿军将士们的普遍心态。

到了朝鲜境内,驻扎下来。机要员虽然没有在炮火硝烟的战场上作战,但隐蔽在倔开式暗道里收发电报也是极其艰难的。阴暗潮湿常年接触不到阳光,狭窄的空间只能僵硬地保持坐着的状态,双脚踩在冰冷的泥浆里。对于杨来鸣来说环境恶劣不算什么。由于自己当时是新手技术水平不高,他心里承受巨大压力,每天工作信息量很多,要求安全、迅速、精准。刚开始一个小时才翻译三百多字都很吃力,可工作量大的时候一天要翻译上万字。于是他根据内容的轻重缓急,拼死拼命,不分昼夜的翻译。实在睁不开眼想睡觉了,就用凉水冲脸保持清醒。腿凉腿麻,眼睛熬出血丝,不能有一丝一毫松懈,时刻心中以“一切工作出发点保打胜仗”支撑着他。虽不参加指挥决策,却知道决策的结果;虽不直接冲锋陷阵,却了解作战的过程。党的事情保密就是自己的生命,比自己的生命都重要!

中国人民志愿军积极拥军支前,也付出了极大的牺牲。杨来鸣难忘的是,中美空军实力巨大悬殊,中朝军队的地面作战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机要员需要在非常隐蔽的地方工作。他们爬了一座又座高山,道路都是建在的悬崖峭壁上,走在狭窄的小道上步步惊险。就快到目的地时已是傍晚,由于光线暗,路标又不清晰,有一名机要员同志走错路不小心掉下悬崖!当时敌军就在上方情况十分紧急,大家都来不及去寻找尸体,只能心里承受突然失去战友的痛苦!第二天敌军撤走大家去山下找人。发现时已身体僵硬断气了,处于双手抱头状态,猜测掉下悬崖还没死,头部有伤痕,可能是摔伤头流血过多而这位机要员同志的牺牲对杨来鸣有很大的心理刺激。

1953年7月27日,杨来鸣翻译了一份激动人心的电报,抗美援朝战争终于迎来停战协定的签订。“那天翻译电报时,太激动,太高兴了。”回忆那天场景,杨来吗依然兴奋不已。

朝鲜停战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又帮助朝鲜人民为战后的恢复和建设作了大量的工作。1958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离朝鲜。杨来鸣回国后在涟钢纪委任职,对生活和工作中都自身要求高。他欣慰的说到“我啊,回顾这一生,还不错,战争中自己没有出乱子,磨练自己,感到非常光荣”  

杨来鸣非常看重党员身份,把入党作为一件神圣的事,当成心灵的考验来面对,时时刻刻谨记自己是党员。他常笑着说:“我的儿女子孙都很不错,家庭美满。家里有7个党员了,我很自豪!子孙找对象找党员也是不会差的,呵呵...”爱国、勇敢、感恩、担当的家风家训,早已融入了他子孙后代的血液,深植心底,在新的时代重新焕发光彩。

来源:娄星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诵读者: 娄星区演讲家艺术协会 李佐琳

编辑:贺露明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